(原寫於2010-12-20,2014-04-18改寫)
在這整個討論裏面,好像很多人都忽略了內湖淹水的問題。 下面文字摘自內湖區公所網站:
http://www.nhdo.taipei.gov.tw/ct.asp?xItem=21070&CtNode=3739&mp=124051
所以,內湖區起碼有三個地方容易淹水。我查了一下相關的新聞報導,找到這一則:《北市低窪處設調洪池 兼具休閒防淹水功能 》
http://www.cdnews.com.tw/cdnews_site/docDetail.jsp?coluid=108&docid=100468593
陽港三?那是在哪裡?所以我查到了台北市政府關於這個工程的計畫書: http://163.29.37.171/twobook/pdf/P098007.pdf
所以這個「陽港三」調節池就是要解決金龍路段的淹水問題,同時利用捷運內湖線的排水箱涵,將水排放出去。因此將原是保護區的土地進行變更利用。而這裡以前之所以是保護區,是因為還沒有都市計劃的緣故。
因為我是一個很好奇的人,看到陽港三,不禁還會想有沒有陽港一、陽港二。下面資料來自《都市總合治水之策略與作法---以台北市推動總合治水案例說明》中華技術 81期 http://www.ceci.org.tw/book/81/web/74-83.pdf
世曦工程顧問公司是由交通部投資成立的公司,因此由他們進行規劃並不令人驚訝。看過文章後才知道,原來陽港是陽光港墘排水系統的簡稱。總共有5處貯留設施。其中編號一 、二、三是山坡滯洪池,編號四 、五是平地的貯留池。「陽港三」調節池採生態工法,已經於2014年開始興建,預計2015年啟用,將耗資一點八億元。整體排水系統相關調洪體積表如下:
當然接下來的問題就是,這些點到底是怎麼選的? 我想到,自民國96年起,到99年止,內湖就被公告有12條土石流潛勢溪流。
溪流編號 | 村里 | 位置或明顯地標 |
北市DF040 | 大湖里 | 大湖山莊街219巷新銳天下社區左側山溝 |
北市DF041 | 大湖里 | 大湖山莊街219巷(大湖里) |
北市DF046 | 金瑞里 | 內湖路三段348巷延平宮左側山溝 |
北市DF048 | 港華里 | 環山路二段50巷麗山新村左後側山溝(竹月寺) |
北市DF049 | 西安里 | 環山路一段136巷花園新城左後側山溝 |
北市DF050 | 西康里 | 內湖路一段47巷底之西湖社區 |
北市DF047 | 港華里 | 麗山新村附近 |
北市DF045 | 金瑞里 | 護國延平宮 |
北市DF044 | 碧山里 | 內湖路3段248巷附近、金龍禪寺、碧山巖 |
北市DF043 | 碧山里 | 森之林社區旁(內湖路三段60巷) |
北市DF042 | 大湖里 | 大湖街131巷葉氏祖廟右側山溝 |
北市DF039 | 大湖里 | 大湖山莊街177巷附近 |
陽港三的位置正好在內湖路3段248巷附近,所以我做成了下面的圖:
看來山坡調洪池的選點位置,跟土石流潛勢溪流分佈是相關的。土石流潛勢溪流分佈圖,可參見【筆記】慈濟內湖中心相關討論(上)
在陽港三的計畫簡介中提到,解決內湖淹水的方案中,其中一項是"配合內湖捷運規劃擴增排水幹線":
看起來利用捷運箱涵排水這一點,是在捷運設計的時候便考慮進去的。下面文字來自:2009年7月《捷運系統內湖線規劃紀要》http://www2.dorts.gov.tw/tech/techjour/tcj40/4001.pdf
3.至於以高架或地下方式則主要考量工程可行性(含工程地質條件、地下公共管線、防洪保護措施、逃生安全等)、經濟財務效益(含興建成本、運維修成本、運輸效益、每延人旅次成本等)、用地取得可行性(含土地徵收、地下穿越段的面積)、對環境的影響(含噪音、振動、景觀、日照、私密性、民意接受度等)及政府財政負擔等綜合評估後予以選擇。以內湖線而言,以高架方式佈設是最快速可行的路線方案,
接下來的問題就是,內湖線的箱涵是怎樣規劃?下面資料來自 《內湖線CB424標地下排水箱涵施工》 http://www2.dorts.gov.tw/tech/techjour/tcj40/4019.pdf
因此,內湖線的排水箱涵是在慈濟段進入大湖。所以,慈濟內湖中心的滯洪設施就相當重要。這也解釋了為何在會議記錄中,會做出北基地朝低密度開發的結論。因為如果北基地的排水過大,其他經由箱涵而來的水就不易渲洩。
至於為什麼要拉慈濟進來?其實,這個地點要公部門徵收應該也是可以,但是預算編列不知道會多久,因為這裡還沒有土石流潛勢溪流出現,在優先順序上可能要排很後面。
不過,我認為重要的不是錢的問題,而是時間。
可以看到大溝溪調洪池花了三年完成(1.4億),我剛看到時實在無法理解,這會不會太久?不知道是不是跟防汛期有關?下面資料來自 《內湖線CB424標地下排水箱涵施工》 http://www2.dorts.gov.tw/tech/techjour/tcj40/4019.pdf
當年箱涵受防汛期限制,每年僅在12月到隔年4月才能施工。這裡的滯洪設施是不是也需要三年才能完成?而公部門在經費的分佈上,也不能只放在內湖地區(如前面提到的文山區)。如果能同步進行,也許可以早點減少內湖地區發生淹水的機率。一如陽港三,原先2009年便計畫興建,卻直到2014年才開始動工,預計2015年完成。如果早點完成是不是可以減少內湖路三段淹水發生的機率?
所以這就可以解釋這篇報導 《慈濟內湖保護區變更 爭議太大未過關工》 http://e-info.org.tw/node/61655,中提到的:『本計畫是由台北市政府提主要計畫變更』
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慈濟在1997年送請興建兒童醫院未獲許可後,中間完全沒有任何動作,卻又在2005年再次申請興建志工大樓。與這段期間(1997~2002)內湖居民在討論內湖線要地下化或是高架化時機相符。而2005年的申請案,後來還進到水利處進行調洪量審查。參見會議紀錄整理(http://leoliao.pixnet.net/blog/post/26117851)。
不過,到底最後如何發展?誰知道呢?畢竟內湖蓋捷運的時候也討論了很久,這就要看因緣了。
但這件事已經沒有再讓我好奇的部分了。
留言列表